您的位置:首页 >社区 >

“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觅新的生存空间

白水洋豆腐拿铁

非遗传承贵在创新和融合。现代消费环境下,“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为其创新和传承打开了“遇见年轻人”的大门。

以地域命名的白水洋豆腐,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台州,它不仅是一味古老传统的食材,也是极具本土特色的代表美食之一。如今,与创意甜品、本土教材、实践课程共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寻觅新的生存空间……

非遗文化入侵咖啡赛道

当地道的白水洋豆腐与咖啡拿铁等外来饮品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在临海紫阳街,一家集饮品和相关文创产品体验、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咖啡馆,让本土味道有了更多可能。

ZC咖啡馆的负责人CC是土生土长的临海人,此前,她在服装高定行业深耕多年。CC在2013年回到家乡创业,彼时,远不比今日咖啡之风的蔓延,咖啡市场才刚刚在台州萌芽。“那时候可供年轻人去的地方不多,台州喝咖啡的人也不多。”CC说,作为城市圈新消费的先行者,ZC咖啡馆开业之初选择以精品咖啡为敲门砖,把目光投向意式咖啡、单品手冲等纯粹的舶来饮品。

而随着台州咖啡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咖啡文化的普及,年来,咖啡也开始经历本土化的过程。“2018年前后,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把台州的中式餐桌日常放在西式的咖啡里,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产品。”CC告诉记者,几年,店铺开始有意识地将台州的饮食文化与饮品创意相结合,一方面辅助门店的转型和业绩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借助紫阳街这一文化地标拓展“非遗”的呈现方式,通过创新口味、融合风味,让白水洋豆腐这一大众食材凭借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粘合新一代消费群体,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出圈出彩。

今年年初,经历一年的研发周期,ZC咖啡馆推出原创饮品——“白水洋豆腐拿铁”。该饮品在底部混合了两种白水洋豆腐制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固体形态,中间则是拿铁。为确保每一杯都能达到“真材实料”,豆腐原材选用了临海本地所产的“六月豆”,其制作均出自白水洋豆腐传承人之手。

地道的白水洋豆腐,因其独有的火气息深受大众喜爱,这也是其成名的奥秘。CC介绍,为确保口味纯正,咖啡馆的研发团队也特地在甜口的饮品中保留了豆腐的香气。

“春节期间一经推出,便荣登爆款,点单的顾客数量惊人,几天功夫便卖出了两三千杯。年轻顾客在品尝后,还会拍照打卡,通过小红书等内容台进行分享,进一步增加了‘白水洋豆腐拿铁’的曝光量。”CC说,将“非遗”吃进肚、带回家在年轻游客中成为了一种潮流。而对于ZC咖啡馆来说,将传统的白水洋豆腐做成风尚,也是一家本土商户特殊的成就感。

目前,围绕白水洋豆腐这一IP,门店顺势上新了文创T恤、主题徽章、纸袋等周边,这些将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吸引四方游客慕名打卡,人气日益高涨,正赋予“非遗”新的温度和意义。

活态传承的“薪火”

主动走向“非遗”,实现着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抵达。

白水洋是体育强镇,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在体育影响力破圈的背景下,这对白水洋豆腐的营销来说是不容错过的机遇。2019年底,白水洋首次在临海市第十一届百公里毅行活动中特别设置白水洋豆腐美食节,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位运动员们免费开放,一时间,白水洋豆腐收获了无数肯定。此后,白水洋豆腐以及相关豆制品也成为每次运动赛事补给站的“常驻嘉宾”。

在白水洋镇,白水洋豆腐的制作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非遗技艺。年来,深挖本地特色、创新学载体,该镇以课程为媒,在非遗渗融中彰显出办学特色。

2020年,临海市白水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周福娥编写《白水洋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一书,作为教材投用到成校的教学计划中。截至目前,该教材已印刷1000余册。

“这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白水洋豆腐的历史和制作步骤。白水洋豆腐不仅是本土文化穿越千载依旧鲜活的重要载体,也是白水洋老百姓心中无法割舍的‘乡愁’和精神寄托。我们作为本地成校,有义务宣传、传承本地非遗文化。”临海市白水洋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黄建国说,目前,该教材在白水洋中学同步使用,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位于该镇的临海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其前身是琳山农校。年来,该校开辟了农业劳作园,成为了临海市初二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2005年起,我们真实还原了用本地豆子做豆浆的完整过程,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石磨等工具进行细节改进,便于孩子们动手操作。”临海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校长胡文波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豆腐制品的发明,本就包含着前人的创新和心血,如今,通过其手工制作设置实践课程,在为技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展示出“非遗”独特的魅力。(本报记者王依妮文/摄)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存空间 遗产名录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