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1、用作代词,可以相当于“之”,译为它、他等,或表示疑问,相当于“何”,译为怎么,哪里等。2、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3、用作副词,多用于反问语气,译为怎么。4、用作助词,常用语句末,表陈述、疑问或者反问语气,译为怎么、了、呢等含义。
具体解释: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焉”在文言文的用法:
一、副词:
1、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
例:《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
2、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的”。
例: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3、前边有“如”、“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如……焉”、“若……焉”的格式,相当于“一样”、“那样”。
例:宋朝苏轼《石钟山记》:“如乐作焉。”
译文:好像音乐演奏。
二、代词:
1、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
例: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2、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
例: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于至焉。”
译文: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3、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
例:《孟子·滕文公上》:“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译文: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
三、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是”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之”,可译成“在那里”、“从这里”,多用于缺补语或宾语的陈述句末。
例: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译文:所以钱塘的人每天都盼他回去。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先秦列子《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啦?
四、语气词:
1、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有时可译为“了”、“呢”等,有时可不译。
例: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译文: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二三家。
2、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可不译。
例:唐代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译文: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